搜索
标题
摘要
内容
电子邮箱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国际自然保护地网络(
IAPA / ISZS
)
由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组成的国际交流协作平台
English
简体中文
首页
快讯
年会
2013年度
2014年度
2015年度
2016年度
2017年度
2018年度
2019年度
2020年度
2021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网络简介
网络成员
加入网络
网络指南
工作组
联盟成员列表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来源:
|
作者: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发布时间:
2021-04-09
|
2300
次浏览
|
分享到: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北部,是南北生物的“交换走廊”,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生境多样性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极高。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响誉中外。
一.保护区概况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与汶川县映秀镇连接,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北与理县及汶川县草坡乡为邻。保护区东西长52 km,南北宽62 km,面积20万公顷,距成都市约120km。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向成都平原过渡的地形梯度带上,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8.9℃,海拔1100-6250米,横跨6个气候垂直带谱,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景象。区内高山峡谷,险峻神奇,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在气候上、自然地貌上、植被分布类型上都呈现出典型的过渡地带特征,形成了利于生物繁衍生长的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极具代表性,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雪豹栖息地(拍摄者:何廷美)
大熊猫栖息地(拍摄者:何廷美)
邓生森林(拍摄者:何晓安)
雪豹
大熊猫
绿尾虹雉
扭角羚
川金丝猴
卧龙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63年保护区建立,1975年保护面积由2万公顷扩大至20万公顷。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卧龙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1983年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卧龙特区),卧龙特区未划定管辖区域,以保护区四至为限,下辖卧龙、耿达2镇6个行政村,近5000农业人口,藏羌等少数民族占85%以上。2006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核心保护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隶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121名;卧龙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行政编制120名、参公事业编制10名、事业编制146名;管理局和特区长期聘用人员138人。管理局、卧龙特区分别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委托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代管,实行“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两套人马、合署办公、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体制,保护区、特区事务统筹,既管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又管农村社区经济发展。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北部,是南北生物的“交换走廊”,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生境多样性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极高。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响誉中外。
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卧龙同样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压力。放牧、人类活动等仍然是影响保护区的主要因子,100余km国道G350横贯卧龙保护区更增加了访客管理的难度。
二.生物多样性
经调查确认,保护区内有大型真菌7纲18目48科138属479种,藻类植物43科93属180种(含变种),蕨类植物30科70属198种,裸子植物6科10属19种(不包含外来植物),被子植物123科613属1805种(不包含外来植物)。在这些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3科14属15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光叶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var.vilmoriniana )、独叶草(
Kingdonia uniflora
)、玉龙蕨(
Sorolepidium glaciale
)、伯乐树(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
)等6种;二级保护植物有红花绿绒蒿(
Meconopsis punicea
)、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连香树(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水青树(
Tetracentron sinense
)等9种。
保护区丰富的植物和生境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动物多样性。保护区有脊椎动物共517种,其中兽类8目29科136种,鸟类18目61科332种,爬行类1目4科19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5科12种;昆虫19目170科1394种。保护区内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众多,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5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兽类有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豹(
Panthera pardus
)、云豹(
Neofelis nebulosa
)、雪豹(
Panthera uncia
)、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扭角羚(
Budorcas taxicolor
)、白唇鹿(
Gervus albirostris
)、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高山麝(
Moschus chrysogaster
)9种;鸟类有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绿尾虹雉(
Lophophorus lhuysii
)、红喉雉鹑(
Tetraophasis obscurus
)、斑尾榛鸡(
Bonasa sewerzowi
)、黑鹳(
Ciconia nigra
)、胡兀鹫(
Gypaetus barbatus
)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兽类有小熊猫(
Ailurus fulgens
)、黑熊(
Ursus thibetanus
)、豺(
Cuon alpinus
)、藏酋猴(
Macaca thibetana
)、水鹿(
Rusa unicolor
)等18种;鸟类有血雉(
Ithaginis cruentus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灰林鸮(
Strix aluco
)、凤头鹰(
Accipiter trivirgatus
)、等34种;鱼类有虎嘉鱼(
Hucho bleekeri
)1种。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有红白鼬鼠(
Petaurista alborufus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岩羊(
Pseudois nayaur
)、豹猫(
Prionailurus
)和金顶齿突蟾(
Scutiger chintingensis
)等37种。IUCN濒危物种有喜马拉雅麝、林麝、豺、川金丝猴、猎隼、草原雕、棘腹蛙、小熊猫8种。
野外调查发现,扭角羚、水鹿、林麝、中华鬣羚、斑羚等在保护区内有着较大的种群数量,其中扭角羚的种群数量多达400余头,水鹿有600余头,常成群结队觅食活动。
大熊猫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対象之一,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査结合卧龙大熊猫DNA数据库调査结果显示,保护区有大熊猫149只,栖息地面积904.58km2。保护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种群属邛崃山种群、其栖息地是大熊猫邛崃山种群分布的核心区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价值。
三.保护与管理
卧龙拥有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经过多年努力,栖息地不仅保存完好,而且保护成效显著,科研成果卓著,培养造就了大批保护与管理人才。
1.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卧龙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面积18.23万hm2,实验区面积1.77万hm2,实验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85%。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卧龙自然保护地全域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面积在95%左右。按照“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经过多年努力,卧龙已形成了以保护区管理局为主体,以两镇六村为辅助,以周边县市护林联防体系为护卫的多元化保护格局,近60年来,绷紧资源保护这根弦,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种宣教方式,营造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保护氛围,不断加深人们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卧龙一贯坚持按法律法规办事,敢于抵御外部资本侵入和破坏,至今未发生生态灾难性事件,经受了环保督察的考验,保护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57.6%,植被覆盖率超过98%,实现了连续48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有效地维护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安全。
2. 卧龙是大熊猫研究的发源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外科学家在卧龙“五一棚”开始了野外大熊猫的调查研究,《卧龙的大熊猫》以多种语言面世成为早期大熊猫研究的经典专著。1980年卧龙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开展合作,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建立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1990年以来,攻克了大熊猫人工繁育三难(发情难、受孕难、存活难),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从1983年的6只发展到2020年332只,占全球圈养总数的近60%,创建了世界上数量最多、遗传结构合理、最具活力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已经从成立之初保护区的内设科级部门,2016年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正司局级独立法人单位,拥有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中华大熊猫苑(耿达镇神树坪基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基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率先成功开创了大熊猫野化放归、野外引种试验,实现了野外放归的新跨越。2003年在全球率先启动了人工繁殖大熊猫的野化培训放归研究;2010年又启动二期研究项目,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有9只人工繁育大熊猫经过科学地野化培训后放归自然,其中有7只在野外存活,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好评。2017年,全球首只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顺利产仔,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取得阶段性成功。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是中国大熊猫科研保护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卧龙在大熊猫科研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卧龙搭建了大熊猫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卧龙先后共有34只大熊猫在海外开展大熊猫国际科研合作,截止2020年底,其足迹遍布14个国家的17个地区;赠送香港和台湾同胞的3对大熊猫出自卧龙,先后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盛会争光添彩。卧龙保护区及其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共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10部,成果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先后8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还获得8项国家专利,制定了3个行业标准。卧龙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优秀科研与管理团队。
4.卧龙保护区十分重视野外监测工作。栖息地监测工作持续开展,持续对野外种群重点区域及其栖息地、91条固定样线、竹类样方、林业有害生物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进行长期监测。2018年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建设项目,建设了6个气象监测站、3个水质监测站,填补了50余年生态环境监测的空白。从2014年4月至今,卧龙选择7个不同生态系统区域进行红外触发相机布设,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大中型兽类与鸟类的本底调查,通过在242个公里网格内布设的503个有效位点的调查,共鉴定出分属6目17科的38种野生兽类。重点加强了区内大熊猫、雪豹旗舰物种的监测。1980年,巴朗杓兰首次被记录。2009年卧龙首次获得了雪豹生活的红外影像记录,填补了中国野生雪豹分布的最东南边缘的空白。2017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横断山雪豹保护行动研讨会》,发表了《卧龙雪豹宣言》。2016年在保护区贝母坪的灌木丛新记录2只黑胸麻雀。2017年通过DNA建档表明,区内有野生大熊猫数量149只,约占全国数量的10%。2019年新发现植物新物种—巴朗山雪莲,同年保护区首次对外发布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2010年以来,卧龙新增记录动植物2000余种。
5.卧龙培养了一支素养较高的本土科研人才。卧龙自然保护区先后与WWF、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同济大学、中国林科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TNC、IAPA、四川省绿化基金会、四川省林科院等合作,在研究中心2016年分离后,保护区制定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2018-2022年)》;开展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2014-2019)”;卧龙森林资源二类调查(2018-2020);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服务示范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1项,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育关键技术与示范中承担了“外来入侵物种生态防控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展了全区野猪分布调查及非洲猪瘟防控研究;利用遥感卫星开展了天保工程效益评价(2000-2020年);卧龙羚牛种群监测与遗传多样性研究;高山斑羚、水鹿监测与遗产多样性研究等。近五年(2016 -2020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2019年出版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报告》、《鸟类原色图鉴》、《被子植物原色图鉴》《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系列丛书。目前,保护区已经培养了一支50余人的本土专业科研团队,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15人,工程师27人(含编制在管理局的财会、医疗人才),助理工程师11人。
6.信息技术赋能监测体系建设。在“数字卧龙”投资7000余万元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投入和完善了搭建“空-天-地”一体化资源保护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卫星遥感、红外相机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智能巡护终端、超短波物联网为感知层面的空、天、地监测体系。实现了OA办公,整合了防火视频监控、道路卡口视频监控系统、生态因子及气象水文监测,建设了智能科研平台、综合监管平台、智慧旅游平台;定期联合巡查监测卧龙国家公园范围内野生动植物及人为干扰情况、访客活动、社区建设情况等;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监测格局,提升了保护区的监测监控水平,使卧龙国家级保护区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7.重视舆论引导和公众宣传。2018年与央视联合拍摄了《自然传奇•雪豹小分队》纪录片并于2018年10月23日国际雪豹日当天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获央视2018年度纪录片创新奖。卧龙还与央视多个栏目合作,以卧龙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名义策划报送大熊猫、雪豹、绿尾虹雉、黑熊、金钱豹、水鹿、巴朗山雪莲等内容,科普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卧龙,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分别联合拍摄纪录片,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和主流报刊合作发布和登载了一系列新闻通稿和专题专版文章,宣传效益凸显,单次海内外媒体转发量超200家,数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数次上微博热搜。牵线并主导央视网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管理局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大熊猫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四.社区发展
卧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区是保护区内的特区,卧龙是我国首个在自然保护地建立“政事合一”的管理体制。在保护与社区发展方面开创了“卧龙模式”。
积极谋划社会民生绿色高质量发展。将生态保护与富民奔康有机结合,持续实施“天然林协议管护”“退耕还林责任管护”“以电代柴”等惠民政策,连年增加生态护林员巡护员岗位,聘用本地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并获得稳定收入,反哺社区发展。引导和鼓励绿色产业转型升级,规范民宿发展秩序,提升质量,提升卧龙生态旅游、度假的舒适度和体验度。积极争取将两镇纳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背景规划统筹,力争国家财政投入,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发挥卧龙自然资源的独特禀赋,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谋划和部署乡村振兴发展。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卧龙发展的前提是优先做好保护。“山上管严、山下管住”的管理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保持高压态势,“零容忍”处置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落实“河长制”,推动治水常态化、长效化;落实熊猫大道建设,推动道路美化;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组织开展反盗猎、护笋、利剑行动、绿盾行动、清山清套等专项行动,开展公路、近山、高远山巡护,有效遏制了“两乱”事件,确保了大熊猫栖息地平全。
区内两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2014年,两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407.223万元,人均纯收入8555.16元;201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近1.4万元,两个贫困村、33户贫困户110名贫困人口通过国家检查验收,正式脱贫退出;2020年,全区1708户6103人,其中农业人口1464户4897人,两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252.71万元,人均纯收入14009.38元。6年来,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6%。近年来,以生态保护产业为基础、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为龙头、生态种养殖业为辅助的“三生产业”经济发展体系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社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农村面貌根本改善,两镇高半山农村居民灾后集中安置在公路沿线居住,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二是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交通跨越式发展,村、组道路通达通畅;三是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休闲避暑、民宿产业已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四是优质特色农业效益突显,樱红李、重楼、羊肚菌等生态种植业,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
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将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工作与脱贫攻坚、富民奔康、民生保障改善深入融合,积极谋划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注重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抓好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引导和鼓励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打造国家公园时代卧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2018年环保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卧龙在11省(市)120处保护区中排名第一。随着野外科研不断取得新成绩,卧龙自然保护地正向“大熊猫+雪豹”双旗舰物种保护地努力进发。
重庆
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
河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
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
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
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吉林
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疆
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疆阿勒泰科克苏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墨江西岐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普洱市自然保护区
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K country
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
R country
俄罗斯科曼多尔群岛国家自然生物圈保护区
俄罗斯哈卡斯基国家自然生物圈保护区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