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来源:
|
作者: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发布时间: 2021-02-02
|
1401 次浏览
|
分享到:
南岭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物种宝库 南岭明珠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4年。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113°04′,北纬24°37′~24°57′。保护区南北宽约38公里,东西长约43公里。南岭自然保护区范围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的乳源县、乐昌市、清远市的阳山县和连州市行政境界内,总面积58368.4公顷,其中核心区23598.8公顷,缓冲区14978.5公顷,实验区19791.1公顷,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向与乳源县大桥镇接壤,南向与乳源县洛阳镇、东坪镇交界,西向连接连州潭岭水库,北向以省界为界,与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
二、主要保护对象
南岭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区内森林覆盖率98%以上,森林植被茂密,保存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是我国东南部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宝贵自然遗产。
三、自然条件
(一)地质地貌
南岭自然保护区位居南岭山脉中段,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华南准地台湘桂粤海西印支凹陷区,韶关凹褶断束内。北向东构造形迹构成本区构造的骨架,东西向构造横贯全区,南北向构造醒目。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历经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等,并具有多阶段活动的特点。由于历次运动结果,形成了纬向构造、经向构造、粤北山字形构造及新华夏系等构造体系,它们互相穿插、彼此干扰,联合与复合现象相当普遍。保护区内地层发育由老至新依次由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和燕山期侵入岩组成。
南岭自然保护区总体上属于中低山山地地貌,其中:中山山地地貌呈T字形分布保护区北部(省界/南岭山脉中段山脊和山体)和由北向南延伸(地区界/大顶山山体)的中南部区域,1000米以上山峰30多座;低山山地地貌分布在保护区中部偏东偏南偏西区域。地势呈现出北高南低、山地河谷交替分布的地势特征。保护区境界内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山高谷深,地势峻峭。保护区最高峰石坑崆为广东省第一高峰,海拔1902.3米;最低点为龙溪口,海拔202.1米;相对高差1700米。
(二)气候
南岭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南岭山脉南麓,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岭全年盛行南北气流,春秋季风中偏南风与偏北风互为交替,夏季偏南风为主,冬季偏北风为主,冷暖交替明显,形成光热充足、雨量丰富、湿度大的特点。该区气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海洋与大陆交汇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特征、山地气候特征。南岭自然保护区处在我国冬季有降雪的最南端,中山山体一般每年有10天左右的降雪期,山顶伴有结冰。据乳源县、阳山县、连州市气象资料:南岭自然保护区多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低气温-4.2℃,极端最高气温34.4℃;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递减率为0.67℃/100米;≥10℃年积温648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05毫米,降水多集中3~10月间,占全年降雨量的82%左右;由于山地抬升作用,中山云雾多,降水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多,递增率为63毫米/100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4%。年平均无霜期276天,平均霜期89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3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0%。
(三)水文
南岭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保护区为北江流域二条支流(南水河、秤架河)的发源地。以石坑崆-亚叉顶-丫叉顶-安头墩-风流坳-分水坳等中山山脊线(韶关市和清远市地区界)为界,东部溪流呈树枝状流入南水河,西部溪流呈树枝状汇入秤架河。保护区境内保护区境内千峰万嶂、河溪极为发育。河溪属降水补给型,具有流量大的特点。受地形影响,区内河流溪水的坡降变化较大,一般在12.7.‰~39.2‰之间,急滩险涧瀑布较多。在保护区南向周边区域,现建有三个大中型水库,其中:南水水库库容量12.18亿立方米,泉水水库库容量0.36亿立方米,潭岭水库库容量1.76亿立方米。南岭自然保护区为南水水库、泉水水库、潭岭水库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保护区内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以河流、溪流、水库等形式分布。由于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茂密,经检测,地表水水质普遍良好。无色、无味、无异嗅、透明度好;pH6.4~7.2,属中性;矿化度0.03~0.07g/L,为低矿化的淡水;总硬度5.42~13.36德国度,为软水—微硬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水(HCO3-Ca·K+Na或HCO3-Mg·K+N·Ca),河溪水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Ι类-Ⅱ类水质标准。
(四)土壤
南岭自然保护区成土母岩主要是花岗岩、砂页岩、变质岩等。在高温多雨、植被覆盖良好的成土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碱金属及碱土金属淋失现象严重,土壤普遍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山地土壤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丰富,肥力水平较高,适宜林木生长。保护区山地土壤所受人为活动干扰少,土壤形态和土壤结构完整,是研究南岭南麓山地土壤发育和形成条件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从山麓至山顶,依次垂直分布着: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土壤垂直带谱明显。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山地黄红壤、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等。
1.山地红壤:山地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区,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和砂岩类风化坡积物和堆积物。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2间。局部地域山地红壤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多。
2.山地黄红壤:山地黄红壤是红壤与黄壤之间过渡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800m区域。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岩类风化坡积物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森林植被保存良好,土壤肥力水平较高。
3.山地黄壤: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700m区域。成土母质多为花岗风化坡积物、原积物,土壤偏酸性。山地黄壤区森林植被保存好,土壤自然性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腐殖层深厚,土壤肥力水平高。
4.山地灌丛草甸土:分布在保护区石坑崆等海拔1700m以上的山体顶峰和主山脊线。山地灌丛草甸土层浅薄,表层土草根层盘结层明显,富弹性,呈灰黑色,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酸性反应。山地灌丛草甸土剖面发育不完全,土体中石砾(块)含量较多,土壤剖面多呈A-C-D或A-D结构。
四、生物资源
(一)野生植物资源
1.植物区系
南岭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具有悠久的生物发展历史,是古热带动植物的避难所,近代东亚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发源地之一。区内保存野生高等植物287科1262属3890种,其中苔藓植物60科153属3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7科1109属3539种,其中蕨类46科112属363种;种子植物181科997属3176种,包含裸子植物7科11属19种,被子植物174科986属3157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47科764属2605种;单子叶植物27科222属552种)。
植物类群种系和区系具有起源古老、物种丰富、以亚热带成分为主的特征。野生裸子植物达7科11属19种;种子植物表征科为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五列木科、杜英科、杜鹃花科、松科、冬青科和交让木科等12个科,其中原始的被子植物较多:如野生分布有木兰科16种、樟科93种、山茶科83种、壳斗科74种、安息香科22种、金缕梅科21种、番荔枝科8种、毛茛科42种、小檗科17种、荨麻科39种等。其中安息香科植物有8个古老的属分布在南岭,专家们认为南岭是安息科植物的发源地;另外还有半枫荷属、山茶属、石笔木属等植物也以南岭为分化中心。南岭还保存着许多孑遗种和特有种植物,如樱井草、长柄双花木、华南五针松、乐东拟单性木兰、长苞铁杉、大果马蹄荷等。同时还保留着许多古树名木,如南方红豆杉、长苞铁杉、华南五针松等,粗者胸径达1.7m。
2.植被类型
按《中国植被》划分,南岭自然保护区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亚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南部亚地带,南岭山地栲类、覃树林区。分布的植被类型有:6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9个植被型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竹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甸、沼泽、水生植被。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以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和福建柏等为优势建群种的亚热带常绿针叶林或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是本保护区最具有特色的植被类型。
南岭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垂直带谱完整。从下而上分布着如下几个植被垂直带:河滩灌丛→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山顶矮林→山地灌丛→针阔混交山顶矮林→山地草甸。
3.保护植物
南岭自然保护区保存的珍稀濒危植物种数,超过广东省总种数的一半,具有种类组成丰富、热带成分明显、起源古老、特有现象突出等特点。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共16科22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3科3种:南方红豆杉、伯乐树、莼菜,Ⅱ级保护植物13科19种:金毛狗蕨、水蕨、黑桫椤、大黑桫椤、小黑桫椤、桫椤、粗齿桫椤、苏铁蕨、华南五针松、福建柏、白豆杉、篦子三尖杉、凹叶厚朴、樟树、浙江润楠、闽楠、金荞麦、红椿、毛红椿、长柄双花木、半枫荷、华南锥、伞花木、野大豆、任豆、山豆根、花榈木、榉树、喜树、香果树、驼峰藤等。
华南五针松(广东松)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名录的野生植物38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有170种,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13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111种。
(二)野生动物资源
1.物种多样性
南岭自然保护区有野生脊椎动物622种,隶属35目120科。其中,兽类有9目25科71属98种;鸟类有18目56科316种;爬行类有2目17科99种;两栖类有2目8科44种;硬骨鱼类有4目14科65种。已鉴定记录昆虫3195种,其中蝶类529种,蛾类2082种,鞘翅目昆虫584种。本区陆栖脊椎动物有中国特有种44种和中国主产种144种。
2.保护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77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12种:中国穿山甲、熊猴、云豹、豹、华南虎、林麝、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蟒、金斑喙凤蝶;Ⅱ级保护动物65种:短尾猴、猕猴、藏酋猴、豺、亚洲黑熊、小爪水獭、水獭、黄喉貂、斑林狸、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獐、水鹿、中华鬣羚、中华斑羚、海南鳽、褐耳鹰、赤腹鹰、雀鹰、凤头鹰、松雀鹰、日本松雀鹰、苍鹰、白腹隼雕、黑冠鹃隼、灰脸鵟鹰、普通鵟、白尾鹞、黑鸢、黑翅鸢、凤头蜂鹰、蛇雕、鹰雕、红隼、燕隼、游隼、白腿小隼、红脚隼、鸳鸯、白鹇、绿皇鸠、斑尾鹃鸠、褐翅鸦鹃、小鸦鹃、短耳鸮、雕鸮、领鸺鹠、斑头鸺鹠、黄脚渔鸮、鹰鸮、领角鸮、红角鸮、黄嘴角鸮、褐林鸮、灰林鸮、东方草鸮、灰喉针尾雨燕、蓝翅八色鸫、仙八色鸫、地龟、山瑞鳖、虎纹蛙、阳彩臂金龟、福彩臂金龟。
黄腹角雉
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26种,包括棕鼯鼠、豪猪、狼、红颊獴、食蟹獴、豹猫、毛冠鹿、池鹭、牛背鹭、绿鹭、大白鹭、白鹭、夜鹭、栗苇鳽、白眉山鹧鸪、黑水鸡、董鸡、棕腹杜鹃、红嘴相思鸟、黄胸鹀、黑尾蜡嘴雀、平胸龟、锯缘闭壳龟、沼蛙、棘胸蛙、黑斑侧褶蛙。
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31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8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64种,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35种。
五、保护战略地位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是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员之一,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国首批“中国天然氧吧”、“广东十大最美森林”,“广东十佳观鸟胜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珠江的发源地之一,是广东省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是我国1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被誉为“物种宝库”、“南岭明珠”。
南岭自然保护区是广东北部的天然屏障,是南方生物物种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其物种起源古老,种类繁多,南北动植物交错渗透,孕育着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在生物进化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南岭自然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山地、峡谷、盆地、平原俱全,森林类型多样,水热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各类生物生长繁茂,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广东目前保存面积较大的原始林和原生性较强的次生林分布区域。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条件。
由于山高地险,雨水多,且河流纵比降大,险滩和瀑布多,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和动物等旅游景观俱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区内还有广东省的最高峰—石坑崆,更为保护区增色不少。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地下森林,众多的瀑布群和清新洁净的空气等,使旅游者都能感觉到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快乐,在获取身心怡悦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南岭具有悠久的生物发展历史,是古热带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近代东亚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发源地。南岭自然保护区保留下来的原生林是生物进化史中形成的珍贵遗产。目前世界上与南岭同纬度的地区大都成为了稀树草原或热带沙漠,南岭是仅存面积最大的绿洲,并保存着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山顶矮林等森林植被类型。这些宝贵的森林资源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作为众多濒危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加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维护生态平衡、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经济等有着重要意义。
六、管理机构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是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址设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五指山,是广东省林业局直属正处级事业一类单位,定编42人,人员经费由省财政全额核拔,内设综合科、管护科、宣教科、乳阳管理处、大顶山管理处、秤架管理处及大东山管理处。现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13人,大专13人,中专1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