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来源:
|
作者: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发布时间: 2021-02-01
|
788 次浏览
|
分享到:
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赣粤边界江西省龙南市,属南岭东部核心地段,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一、简介
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赣粤边界江西省龙南市,属南岭东部核心地段,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保护区管理机构为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江西省林业局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局址现设在江西省龙南市龙翔大道。核定编制为55人,内设办公室、资源保护科、科研管理科和社区事务科4个职能科室,下设花露、润洞、大丘田、黄牛石4个保护管理站和虾公塘生态定位研究站,现有在职干部职工46人。
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溯源于1957年成立的九连山垦殖场,当时称“九连山树木保护区”,是江西省建立最早的保护区之一,1981年划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加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成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第89号生态定位研究站。保护区总面积13411.6公顷,区内保存有低纬度低海拔典型的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地带,植物和植被具有过渡带的典型性,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国内外科学家极为关注的地区之一。
经过几代自然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科研、宣教设施也已初具规模,九连山保护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生物科学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基地,教学实习、生态科普教育的天然课堂,素有“生物基因库”“动植物避难所”“中国最美森林”“中国森林氧吧”“客家圣山”之称,是南岭东部的一座绿色宝库。
九连山保护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决策部署,在江西省林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龙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围绕“呵护好九连山这颗南岭璀璨的生态明珠”这一目标,发扬“艰苦奋斗,负重拼搏”两点精神,秉承“保护立区,人才强区,科研兴区,文化靚区”四种理念,全体干部职工栉风沐雨、科学谋划、依法管理,把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全国示范性规范化保护区,为我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作出更大的贡献。
九连山主峰
良辰美景九连山
二、生物多样性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与北回归线(北纬23°36′)相距约110km,地处南亚热带北缘、中亚热带南缘,属季风湿润型气候。频繁的台风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充沛的雨量,从而摆脱了回归干燥带的影响,成为夏季高温多雨、冬无严寒、有利于常绿阔叶林生长的地区。苍翠欲滴的山地草甸、弯曲屈强的山顶矮林、高大挺拔的针叶林、一望无际的常绿阔叶林和稠密苍绿的沟谷雨林,自上而下,排列有序,构成了九连山独特的森林生态景观。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茂密,原生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密布,古老孑遗植物繁多,在这里可见到与恐龙同时代的粗齿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和被称作活化石的银杏(Ginkgo biloba),白垩纪残遗植物有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和竹柏(Podacarpus nagi)。而大量的被子植物如壳斗科 (Fagaceae)、樟科 (Lauraceae) 和木兰科 (Magnoliaceae) 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竞争和选择,构成了九连山主要植物区系和主要建群种。
现已查明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97科1112属2838种,野生脊椎动物507种,昆虫175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银杏、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粗齿桫椤等2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银杏、伯乐树3种。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 (Panthera pardus)、水鹿 (Rusa unicolor)、苏门羚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黄腹角雉 (Tragopan caboti)等4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云豹 (Neofelis nebulosa)、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 ellioti)、蟒蛇 (Python bivittatus)、金斑喙凤蝶 (Teinopalpus aureus)、穿山甲7种。特别是区内发现的世界珍贵蝶种——金斑喙凤蝶,为中国特有种,CITES及我国均将其列为I级重点保护动物,是唯一的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蝴蝶。区内分布的世界极度濒危鸟类——海南虎斑鳽(Gorsachius magnificus),其种群数量全球极少,九连山有海南虎斑鳽小繁殖群,保护区已成为该鸟的重要栖息地。
九连山保护区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特点主要为:
典型性: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茂密,原生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密布,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属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的典型地区。
脆弱性: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系统保持比较完整,但其面积毕竟只有4283.5hm2,而且其周边环境复杂,人为干扰较大,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地质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性。根据地质构造背景条件分析,保护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可分为三个背景区:①花岗岩类地质环境脆弱背景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东部和北部。这类花岗岩易风化,形成的风化层较厚且结构松散,从而导致表层地质结构的不稳定性。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则表现为极不稳定状态,易发生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境一旦破坏,则极难恢复。如保护区毗邻的古坑、杨村一带为花岗岩分布区,因植被的破坏而变为龙南县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最严重的地方。②上白垩系红色砂岩生态环境脆弱背景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中部和中西部。保护区内这类岩区植被保护较好,一旦破坏将形成裸岩,即南方常见到的“丹霞地貌”。③泥盆系砂岩生态环境脆弱背景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南部和西部的峰岭地带。这类砂岩石英质碎屑含量高,风化多呈碎块状,结构极不稳定。现有良好植被护固,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极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等生态灾害。
保护区内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属于地带性顶极植被,这种自然生态系统是成熟的,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然而,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如皆伐、森林火灾等,则就极难恢复,造成水土流失,容易形成“红色荒漠”。如赣州市的兴国、于都、宁都等县以及保护区附近的龙南县杨村镇都有大面积强烈的水土侵蚀而形成“红色荒漠”。
过渡性: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南亚热带北缘,气候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反映在植物区系成份上,即以“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成份最丰富,“北温带分布”次之,而在林分结构上所表现的特点是层间植物十分丰富,林中藤本植物纵横交错,兰科(Orchidaceae)植物幽香四溢,蕨类植物形似树木,还有大量苔藓、叶附生植物和板状根,这些足以说明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向热带过渡的特征明显;从动物区系组成特征来看,东洋界、古北界和全球分布种在本区内均有分布,这充分说明本区亦处在东洋与古北两大区系交叉过渡地带,具有典型的过渡性。
多样性:九连山保护区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地貌特征,加上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为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提供了多种生境,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使得区内植被、土壤垂直带谱明显,动植物地理区系繁多,成份十分复杂,形成了热带与亚热带植物交错,古老植物与稀有植物共生的森林生态景观。经调查,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明显比南岭山地同一纬度带上的广东车八岭、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
古老性:在世界植物区系起源上,我国亚热带地区正处在古北极与古热带两个区系交接的地带,从地质年代的新生界第三纪以来,地处南岭腹部的九连山未受到大陆冰川的侵袭,区位得天独厚,保存着大量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古第三纪植物群落和古第三纪植物。因此,国内许多生物学专家通过对该区考察后认为在南岭山地这样优越的、复杂多变的山岳环境便成了该地植物安然的“避难所”和南下、北上植物的理想“侨居地”。它不仅植物种类多样,而且还具有大量的热带起源物种,以及在植物系统中处于原始阶段的古老植物,如银杏、南方红豆杉、小叶买麻藤和罗浮买麻藤等。
稀有性:保护区内保存有许多相同生物气候带内少见的植物群落,且面积大,保存完好。如在沟谷常出现有华南紫萁(Osmunda japonica)、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水蕉(Crinum asiaticum)等大型树状蕨和草本及板状根、附生植物、大型木质藤本等亚热带少见的森林生态特征。另外,区内上千年树龄的南方红豆杉林属植物区系中稀有植物群落,桫椤科的粗齿桫椤目前在江西仅见于九连山保护区。
完整性:虾公塘核心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自然条件优越,自1975年建立“天然林保护区”至今,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极少受到人为的干扰,因而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持完好,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良好的完整性。
学术性:保护区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貌特征,古老的植物区系和丰富的植物群落,典型的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同纬度罕见的“热带森林”生态特征,成份复杂的动植物区系和完整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已吸引了国内外6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和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学术价值。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南方红豆杉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
江西九连山亚热带奇观板状根
江西九连山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沟谷溪流景观
世界极度濒危鸟类海南虎斑鳽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
发表的新物种东方短腿蟾(Megophrys (Brachytarsophrys) orientalis)
发表的新物种九连山角蟾(Megophrys (Panophrys) jiulianensis)
三、资源保护方面
九连山保护区在日常资源保护中贯彻“依靠当地,服务社区,预防为主,依法保护”的管理理念,维护了良好的林区秩序,确保了区内生态安全,在国家七部委组织的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保护区管理评估取得优秀并进入全国前十名的好成绩。
1、始终坚持“保护立区”的工作理念。保护是基础,是保护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自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始终坚持“保护立区”的理念不动摇。
2、实现了保护区45年无森林火灾的记录。自保护区1975年成立以来,几代保护区工作者勤勉工作,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实现了保护区46年无森林火灾的记录,确保了区内生态安全。
3、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完整有效的保护。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区内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得到了完整有效保护,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得到了封育和恢复,人工植被正向次生性常绿阔叶林演替,区内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护,保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顶级状态,次生生态系统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4、资源保护机制基本形成。一是保护管理实行保护靠前机制。资源保护科设在保护站,科室人员驻站工作,使得资源保护工作“靠前指挥、靠前服务、靠前管理”,以便及时管理、协调指导各保护站的资源管护、森林防火与社区管理等工作。二是建立与林业公安协作打击机制。不定期与林业公安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查处区内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强化区内干扰破坏自然资源的打击力度。三是采取了与周边地区联防机制。与我局交界的江西省全南县、广东省连平县开展了森林资源联防工作,创新了我局与周边地区联防机制建设。
5、资源保护措施不断完善。一是强化了日常巡护管理。根据各保护站的工作实际情况,调整优化了巡护工作方案,划出了重点巡护路线,一般巡护路线。对重点的巡护区域、路线、社区点采取多走、多看、多问的方式进行重点巡护,通过点、线、面的巡护方式,形成一张严密的巡护网,确保了巡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实施了主要路口全方位监控。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路口监控全覆盖。三是建立了巡护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了巡护管理终端和服务器,编制了巡护管理软件,将巡护人员的巡护线路、巡护图片、巡护日记、休假安排等全部存入服务器,建立电子巡护档案,做到有据可查,规范管理。
6、资源管护设备与时俱进。从保护区建立之初靠人工步行管护,到现在资源管护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数字化。现建立巡护管理系统1套,购置了无人机2架,GPS定位仪5台,执法记录仪7台,望远镜12个、高压雾化水枪1套、巡护指挥车1辆,扑火运兵车1辆,公务用车2辆,摩托车5辆,做到了资源管护设备与时俱进。
四、社区共建方面
做好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共管,有利于带动社区农民增收,有利于激励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保护区社区可持续发展。
因此,提高资源保护工作,要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巡护工作从山上转向山下;二是工作对象由野生动植物的看护转向社区群众;三是转变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传统的“吃山靠山”的方式,由靠生产木质产品的方式向利用优质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方式转变。
1、建立社区共管制度。保护区的工作,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支持。在与当地政府联系方面,我们与政府联合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了《共管委员会章程》,通过共管委员会这个平台,加强了与当地政府的有效沟通,形成了一套保护区社区共建机制,促进了保护区工作的开展。每年邀请九连山镇(原九连山营林林场)、九连山派出所、九连山学校、辖区内墩头村及润洞村干部等召开社区共管工作座谈会,协调和研究社区共管新情况新问题。
2、建立联系户制度。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区联系户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我们要求每个基层保护站每年建立联系户3户以上,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发展生产,调整产业结构。近几年,我们协助建立新农村建设点3个,维修了桥梁1座,资助修建通村小组公路2条,惠及区内林农300多人。与中华义工联合会龙南分会对区内学校全部破旧的门窗、桌凳进行了修缮,同时还为该校募集到助学资金3万元,资助了区内4名大学生。每年还开展“学雷锋”活动走访慰问区内老党员和孤寡老人。
3、指导帮扶社区群众发展生产,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保护区主要是以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和为林农办实事为切入点,努力寻找和推广既有利于保护当地资源,又有利于增加居民经济收入的多种经营项目,积极帮助社区群众发展产业,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努力争取社区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近年来,九连山保护区积极指导林农进行毛竹低产林改造,建立了2个面积200余亩的县级示范林;扶持林农养殖蜜蜂300箱;帮助和支持九连山林中宝紫心红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
4、责无旁贷,真抓实干,出色做好了省局委派的工作。根据省局安排,选派了两名干部到局定点帮扶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开展扶贫工作。保护区支部到定点村走访慰问,扶贫工作有声有色,该项工作得到省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5、区内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区内及周边社区群众长期形成了“靠山吃山”的思想,保护区一直积极在社区宣传和执行国家自然保护法律法规,帮助社区发展林下经济,向区内及周边居民传授实用技术,开展科学种植和养殖,拉动了社区经济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减少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今,社区群众能充分理解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自觉地配合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