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介绍
(一)组织介绍
200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新政发〔2001〕119号文批准成立了“新疆科克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考察评审与国家环保部专家委员会评审,2017年7月经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7〕64号文,正式批准成立“新疆阿勒泰科克苏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组织目标
物种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生态旅游、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
(三)规模、区划
保护区总面积30667hm²,其中核心区面积10648hm²,缓冲区9719hm²,实验区10300hm²。保护区东北距离阿勒泰市区约75km,区内整体地势平坦,平均海拔490m,是阿勒泰市最低凹区。地理位置介于北纬47°28′31″~47°40′7″,东经87°9′11″~87°34′54″,保护区北部距新疆最北端的阿尔泰山前山区约十余公里,南部跨越我国著名的内陆河—额尔齐斯河的河岸,部分地段与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靠近。
(四)管理结构、工作人员人数
2001年,成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同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新疆阿勒泰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新机编字〔2002〕59号),隶属阿勒泰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局),属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2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2007年,阿勒泰市人民政府同意阿勒泰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职责任务和人员编制方案的请示(阿政复〔2007〕40号),全额事业编制12名,其中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工勤编制1名。
2008年,新疆阿勒泰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规格调整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阿市机编字〔2008〕34号),其他性质不变。
2012年,管理站更名为“新疆阿勒泰科克苏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管理局”(正科级)(阿市机编字〔2012〕67号)。下设3个股级室,即办公室、湿地监测室和湿地科研室,核定事业编制12人,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自治区级保护区成立以来,根据机构人员管理的要求,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了10名本科及专科毕业生上岗。目前,管理局现有职工11人,其中管理人员10人、后勤1人。
二、生物多样性
(一)总体情况
(1)荒漠地区的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
科克苏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荒漠地区季节性湿地,为春季冰川融水导致的洪水并倒灌形成的季节性湖泊和沼泽湿地。景观呈现出斑块交错特征,生态系统组成多样,既有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又有星罗棋布的牛轭湖塘,既有带状分布的河谷森林,又有斑块状穿插其间的草原、草甸,周缘还分布着荒漠与沙地,是集“河流、湖泊、沼泽、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等多种景观类型于一身的重要的复合生态系统。
湿地全貌航拍图(因角度和图片缩小原因水系呈现黑色)
(2)中国杨树种质资源
黑杨(Populus nigra)、银白杨(Populus alba L)、银灰杨(Populus canescens)、苦杨(Populus laurifolia Ledeb.)、额河杨(Populus ×jrtyschensis C. Y. Yang)、白柳(Salix alba L.)、吐伦柳(Salix babylonica)、布尔津柳(Salix bulkingensis Ch. Y. Yang)、灰毛柳(Salix cinerea Linn.)等在我国的天然分布仅限于额尔齐斯河及其支流沿岸,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天然的杨柳科树种保存有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在杨柳科育种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整个额河流域的杨柳被誉称为“中国的杨树基因库”。
(3)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
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额尔齐斯河国际生物廊道的重要区段,为水生野生动物和河谷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Ⅱ级保护植物有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和雪白睡莲(Nymphaea candida C.Presl);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紫貂(Martes zibellina)、黑鹳(Ciconia ciconia)、大鸨(Otis tarda)、小鸨(Otis tetrax)、波斑鸨(Otis undulata)、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和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9种,分别是雪兔(Lepus timidus)、兔狲(Felis manul)、猞猁(Lynx lynx)、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nus)、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大天鹅(Cygnus cygnus)、疣鼻天鹅(Cygnus olor)、褐耳鹰(Accipiter badius)、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雀鹰(Accipiter nisus)、秃鹫(Aegyplus monachus)、乌雕(Aquila clanga)、草原雕(Aquila rapax)、大鵟(Buteo hemilasius)、棕尾鵟(Buteo rufenus)、普通鵟(Butio butio vulpinu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草原鹞(Circus macrourus)、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乌灰鹞(Circus pygargus)、鸢(Milvus korschun)、鹗(Pandion haliaetus)、猎隼(Falco cherrug)、灰背隼(Falco columbaris)、矛隼(Falco gyrfalco)、黄爪隼(Falco naumanni)、燕隼(Falco subbuteo)、红隼(Falco tinnunculus)、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鬼鸮(Aegolius funereus)、短耳鸮(Asio flammeus)、雕鸮(Bubo bubo)、红角鸮(Otus scops)、乌林鸮(Strix aluco)、灰鹤(Grus grus)、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等。
春汛季节,额尔齐斯河的丁鱥鱼(Tinca tinca)、哲罗鲑(Hucho taimen)、北极茴(Thymallus arcticus arcticus)、白斑狗鱼(Esox lucius)、河鲈(Perca fluviatilis)、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等珍贵冷水性鱼随洪水洄游并在保护区湿地内产卵、育肥,并随洪水退还进入河道下游。
另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收录种47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规定保护的候鸟1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规定保护的候鸟58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此外,保护区还有珍贵野生花卉大叶补血草等,贵重药材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等,以及珍贵荒漠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 A. Mey.) Bunge)、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等。
(二)重要物种和现状
(1)野生植物概况
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计有65科259属551种(包括6亚种6变种),植物总数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为贫乏,但在荒漠生态脆弱区能有如此多种类,已经是相当丰富。本区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Ⅱ级保护植物有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雪白睡莲(Nymphaea candida),“中国的杨树基因库”杨树种质资源,包括黑杨、银白杨、银灰杨、苦杨、额河杨等。科克苏湿地有药用植物共计43科124种,食用植物共计15科21种,饲用植物有20科188种,材用植物经统计共有6科17种,芳香植物统计有6科11种,盐生植物有19科53属137种。
(2)野生动物概况
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54种,其中有鱼类1纲5目8科22种;两栖纲1目1科1种;爬行纲1目3科12种;鸟纲14目36科183种;哺乳纲6目13科36种、亚种。从野生动物种类组成来看,本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以鸟类占绝对优势,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种类的72.05%;哺乳动物次之,占14.17%;鱼类占8.66%;爬行类占5.06%;两栖类占0.39%。统计表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有12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本区另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收录种47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规定保护的候鸟1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规定保护的候鸟58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
(3)野生脊椎动物资源多样
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54种,其中鱼类22种,两栖爬行动物13中,鸟类183种,兽类36种。
保护区的动物类型既有以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大杜鹃(Cuculus canorus)、戴胜(Upupa epops)、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红隼(Falco tinnunculus)、小嘴乌鸦(Corvus cornix)、寒鸦(Corvus monedula)、北朱雀(Carpodacus roseus)、野猪(Sus scrofa)等为代表的温带森林动物群;又有以鹰隼类(Tinnuculus)、云雀(Alauda arrensis)、小沙百灵(Calandrella rufescens)、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艾鼬(Mustela eversmanni)、蒙古兔(Lepus tolai)等为代表的温带草原动物群;也有以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鸿雁(Anser cygnoides)、大天鹅(Cygnus cygnu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nigra)、大白鹭(Eyretta alba)、苍鹭(Ardea cinerea)、灰鹤(Grus grus)等为代表的温带沼泽动物群;还有以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荒漠麻蜥(Eremias prezwalskii)、快步麻蜥(Eremias velox)、五趾跳鼠(Allactaginae)、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 Pallas)为代表的温带荒漠动物群。
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其中鸟类43种,兽类4种,鱼类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即紫貂(Martes zibellina)、黑鹳(Ciconia ciconia)、大鸨(Otis tarda)、小鸨(Otis tetrax)、波斑鸨(Otis undulata)、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和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如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兔狲(Felis manul)、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大天鹅(Cygnus cygnus)、草原雕(Aquila rapax)、红隼(Falco tinnunculus)、灰鹤(Grus grus)和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等。
三、保护管理
(1)管理机构健全
2001年保护区开展建设,设立副科级管理机构——新疆阿勒泰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2008年升级为正科级,2012年更名为管理局。目前,管理局,下设3个股级室,即办公室、湿地监测室和湿地科研室。
(2)管理条件有一定基础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一系列的保护、科研、宣传教育培训和基础工程建设等未能全面开展,但保护区自建立起积极努力,开展了湿地引洪灌溉补水工程、铁丝围栏建设、农牧民本底调查、科考调查等工作。保护区现有管理站3座(蒙古湾中心管理站、铁斯拜管理站、克兰奎汉管理站),救护基地1处,25 m瞭望塔3座(分别位于克兰奎汉管理站、铁斯拜管理站、霍斯库勒监测站)和3层高瞭望台1座(即蒙古湾管理站主体建筑),皮卡车1辆,还有其他监测、巡护、办公设备若干,管理设施已有一定规模。
(3)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
新疆科克苏湿地保护区内的全部土地和自然资源属国有资产,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全部归阿勒泰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局)管辖,保护区内所有土地全部换发了林权证,林权证号:A6500565552,自然保护区发证面积30667 hm2,保护区四周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纠纷。
(4)管理制度逐渐健全
自然保护区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主要有《阿勒泰市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办法》(阿市人大〔2004〕19号)等,从法律上确定了自然保护区的合法地位,对规范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为搞好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区还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制定了保护区保护规定和防火规定。及时开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开展了数次打击乱捕滥猎的工作,加大管理力度,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5)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虽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还不完善,宣传教育活动起步较晚,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但目前,保护区主要是通过散发传单、走访住户、自治区湿地日等渠道,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区内群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增强了当地社区对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建立了良好的社区关系。
(6)科研工作积极推进
开展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工作之一。
本底资源调查:本底资源调查是保护区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2002年曾邀请中国林科院和新疆林科院的科研人员对保护区的本底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2004年,邀请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和新疆林科院的有关专家对保护区的动物、植物、昆虫、浮游生物等进行了深入调查,获得了许多珍贵资料。2014年,邀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有关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专家到保护区进一步开展科考调查。
科学研究: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干旱荒漠区季节性湿地生态的重要基地。目前有所涉及研究的是在资源背景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开展了树种资源保育、居民对湿地生态影响等方面研究;涉及到了湿地恢复、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社区发展领域。
科技力量:保护区已与外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如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新疆林科院、新疆农业大学等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并积极争取与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合作。
四、社区
2019年,保护区内开展放牧活动的牧民有2516户10383人,草原面积29678 hm2、核心区草原面积10248 hm2、缓冲区草原面积9386 hm2、实验区草原面积10044 hm2;牲畜数量182186头只;其中核心区708个棚圈、缓冲区1174个棚圈、实验区634个棚圈。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人均收入低,畜牧业为社区经济的支柱,过渡放牧对自然保护区的沼泽草甸有较强的破坏性。为促进保护区资源的有效保护,开展生态移民,加大日常管护,与周边社区发展共管组织,充分吸纳当地社区参与管护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五、其他重要信息
保护区其它自然资源包括丰富的水资源、风力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金矿)、风力资源、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等。
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多民族聚居区,保护区内外居住有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布依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和汉族。豪放的游牧性格、热烈的待客习俗、丰富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婚嫁礼仪,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由于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多种经营和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目前到此旅游的人数较少,更兼区内沼泽遍布,不便通行,慕名而来的游人也只能望而止步,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影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