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国际自然保护地网络(IAPA / ISZS

由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组成的国际交流协作平台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来源: | 作者: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发布时间: 2021-01-28 | 1574 次浏览 | 分享到:
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熊猫家园  生命长青

 

 

一、总体概况


1、保护区概况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东经107°17′107°55′,北纬33°19′33°44′,总面积29906公顷,其中竹林面积达21358公顷,森林覆盖率97.46%,被誉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199412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1995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体目标为:永久性的保护和维持长青自然保护区的整体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维持能在特殊环境中生存的大熊猫种群,并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2、机构设置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在汉中市,内设10个职能科室:党委办公室、局办公室、项目与资金管理科、人事劳资科、保护管理科、森林防火办公室(与社区共管科合署办公)、信息和公众教育科、产业科、基建办公室;3个直属单位:野外科研监测与合作交流中心、后勤服务中心、洋县管理保障中心;依据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区内保护管理实际需要,不断优化保护站(点)设置,下设华阳、茅坪2个中心保护站(管理所),杨家沟、石塔河、杉树坪、东坪4个保护站,苍耳崖、吊坝河、柏杨坪、九池4个管理点,建立了切合区情、运行有效的保护管理机构。

 

3、人员组成

 

长青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职工124人,其中管理岗位37人,占总人数的29%,专业技术人员87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占总人数的70%,工勤岗位36人、占总人数的29%

 

4、管护成效

 

长青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中心,科研为支撑,围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积极开展工作,在野外巡护、科研监测、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近几年来,坚持资源保护与管理发展并重,创新举措,提升管理,各项管理工作呈现良好的态势。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51个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单位,2011年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全国10个优先发展示范保护区之一。2014年加入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IAPA2014年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首批全球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2016年先后被确定为绿色营长青教育基地陕西省植物学会长青植物科学野外科普教育基地,并荣获全国百家科普信息化优秀基地称号;2017年度【生命长青】科普教育活动荣获第六届梁希科普活动类奖项,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科普活动案例汇编;2018年入选首批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被团省委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并入选中国林学会首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20191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向我局挂授大熊猫国家公园长青管理分局牌子,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物多样性情况

 

1、总体情况

 

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独特,战略保护地位突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秦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是秦岭大熊猫——兴隆岭居群的核心分布区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汉江优质水源地之一,发源于长青自然保护区兴隆岭的酉水河、湑水河、金水河,形成三水绕兴隆的胜景。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现有种子植物21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14种,其中:级有红豆杉、独叶草2, Ⅱ级有太白红杉、水曲柳、连香树等12种;有野生脊椎动物44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2种,其中级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豹、林麝、金雕、白肩雕、黑鹳、中华秋沙鸭10种,级有黑熊、斑羚、红腹角雉、大鲵等52种。其中属于IUCN红皮书界定的濒危物种有:大熊猫 (VU)、朱鹮(EN)、金丝猴 (VU)、豹 (EN)、云豹 (VU)、扭角羚 (VU)、林麝 (LR)、豺 (VU)、黑熊 (VU)、鵰鸮 (R)等。尤其是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本区广泛分布,被称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据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我区有大熊猫57只,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19.4%,属秦岭地区兴隆岭核心种群高密度分布之一,生态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科学和经济价值以及世界影响。

 


2、生物多样性现状

 

1)生态系统结构稳定

通过连续十二年的红外相机系列监测课题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多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区内既有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金钱豹、金猫、豹猫,又有黑熊、野猪、花面狸、猪獾等杂食动物,也有羚牛、毛冠鹿、斑羚、小麂等食草动物,既有鹰雕、松雀鹰等猛禽,亦有红腹锦鸡、勺鸡、血雉等雉类。因此,长青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食物链是相对健全的、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结构是趋于完整、稳定。

 

  

2)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恢复

保护区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栖息地恢复与改造措施,区内主要保护对象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3.5%增加到97.46%,其中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2907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7.21%

 

3)核心保护物种数量增多,种群状况稳定

核心保护对象大熊猫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从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52只(不含亚成体),上升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57只(不含亚成体),增长率9.62%。同时,历年科研监测数据表明,大熊猫种群向周边不断扩散,大熊猫栖息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恢复,整个种群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其它野生动植物种群活动区域逐渐扩大。


 

4)新物种新分布不断发现

据统计,保护区目前发现鸟类数量从2001年的202种增加到现在的330余种,其中在秦岭以南首次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鹳;在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中,区内发现长青山蛉、自然之翼真像天牛两种昆虫新种。

 

5)野生动物偶见率越来越高

2018年,曾经消失多年的水獭在茅坪镇九池河被发现,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先后发现了棕色熊猫记录及大熊猫哺乳行为;2020年,工作人员野外再次观测到大熊猫、金钱豹、林麝实体,布设的红外相机两次拍摄到一对野生大熊猫母子嬉戏玩耍的画面,这些都反应出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


 

 

3、主要威胁及应对

 

长青自然保护区组织机构健全,针对安全防汛、森林防火、疫源疫病监测、人为干扰、自然灾害等不同威胁种类,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针对人为干扰威胁,以红外相机为技术手段,创新开展重点区域动态监控工作,降低了社区人员对自然资源利用强度。同时,通过系统分析,确定出重点管护地点与管护时段,结合野外巡护、科研监测、社区走访、专项执法等各项管护工作,有效的对区内自然威胁及人为活动威胁进行监测与防控。

 

 

 

三、保护管理情况

 

1、规范保护管理体制建设

 

长青自然保护区在开展各项保护管理工作中,秉持 “做细做实、管用有效的管理理念,积极创新举措,务实破解难题,稳步推进规范管理,以资源保护为中心,从实际出发,不断摸索、尝试有效的资源管护措施;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制,即:管理局——中心保护站——管护站+管理点,各级职责明确;强化保护区基层管理能力,突出中心保护站中心作用,注重发挥保护站区域前沿重要功能;坚持计划目标管理,按年度下达管理计划、按月度下达重点工作督办事项,强化了管理职能与部门职责;为了进一步巩固管护成效,保护区以问题导,设立下达否定考核指标,采取月度自查、季度考评、年度考核方式,实行绩效管理倒逼考核机制,促进各项规章制度落地见效,内部管理规范高效。

 

2、建立有效保护管理体系

 

保护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巡护体系、林政执法体系、科研监测体系、森林防火体系、公众教育体系、信息管理体系、社区共管体系、产业管理体系、能力建设管理体系、资金项目管理体系、设施建设管理体系、后勤服务管理体系,各体系有创新、有特色,向着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不断完善。

 

3、有效实施保护管理举措

 

(1)强化日常巡查,掌控区域动态:各中心保护站根据辖区实际制定月度野外巡护(巡查)计划,按计划开展野外巡查、资产设施管护、宣传教育、社区走访、社情调查等工作任务,及时制止野外用火等危及资源安全行为,掌握并记录相关动态信息情况;

 

 

 

(2)针对区内资源分布,突出落实重点区域巡护:根据辖区资源分布特点、季节性人为活动规律及社区信息,确定重点巡护区域,突出重点巡护计划,经局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领导审定后安排实施;

 

(3)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确保区内资源安全:根据资源季节性特点,中心保护站提出专项计划,经局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领导审定后安排实施;主要内容有季节性清山、内外边界稽查巡护、专项稽查及蹲伏巡护、林政案件调查处理;

 

(4)开展周期性资源管护动态监控:针对季节性人为活动规律,制定切合实际的资源管护动态监控规程和计划,布设红外相机,定期进行动态位移和检查,根据收集到的人为活动影像信息,及时进行查处,实现管住、管好的动态化保护模式。

 

 

(5)全方位、多方式、有重点加强保护:根据辖区资源分布特点、季节性人为活动规律,结合保护区实际,改革完善了保护管理体制及野外巡护监测运行机制,推行管用有效的管理点守护、日常巡查稽查、重点区域巡护监测、专项联合执法等保护管理措施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社区工作、公众教育有机结合的基层保护站工作运行模式,落实资源管护职责,及时掌握并记录管护辖区和周边社区相关动态信息情况,实现管住、管好的动态化保护管护模式,目前已形成:有序把握区域动态、有力防控非法破坏、及时掌控资源安全、全面动态保护管理的良性状态。

 

(6)积极开展有害生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建立了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站和资源保护检查站,开展了有害生物普查、疫源疫病监测,掌握了全区有害生物、疫源疫病现状,并制定落实防控措施。

 

(7)规范伤病野生动物救护:制定《伤病野生动物救护管理办法》和《伤病野生动物救护预案》,完善救护组织和网络。

 

 

5、积极开展科研监测

 

保护区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逐年进行科研监测项目的交流和实施,与北京动物园、中国林业科学院、保护国际基金会、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共开展了野生动物与气候变化红外相机监测、功能区划管理效果评估、两爬动物监测、大熊猫食物选择的嗅味化学机制监测、大熊猫固定样线监测等20余项科研监测课题。

 

 

保护区先后成为北京大学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学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陕西理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生物多样性考察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学堂示范基地等。

 

 

四、社区情况及共管举措

 

1、社区概况

长青保护区辖区周边与洋县华阳镇的汉坝、华阳街、县坝、吊坝河、红石窑、岩丰村和茅坪镇的茅坪街村、新华村、朝阳村共9个行政村紧密接壤,现有农户2621户,人口8996人。社区集体林中的部分林地是大熊猫的冬栖息地,因此,围绕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开展社区共管工作尤为重要。

 

2、社区共管举措

长青保护区充分认识社区在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把社区管理纳入保护区管理目标和职责中,实行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的共同管理模式,在制定《管理计划》、《总体规划》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均邀请当地县、镇、村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

近年来针对社区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联合共管委员会,制定了联合保护工作章程,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森林防火社区联防会议,签订联防协议并对年度工作进行总结;二是与社区共建,成立朝阳村左溪河流域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开展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三是聘用社区信息员,使社区群众参与资源保护工作;四是搭建平台,与社区联合开展熊猫森林蜜养殖项目,激发村民保护蜜源植物的主动性,促进社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五是结合精准扶贫和野外巡护监测工作,设置公益专岗1个、生态探秘线路用工3名等,每年雇佣季节性社区劳力30多人,为社区人员提供工作机会,增加群众收入。

 通过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社区村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改变了以往靠山吃山的守旧观念,逐步从资源利用者的身份向保护者身份转变,实现了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五、公众教育

 

保护区以【熊猫家园,生命长青,】作为自然教育主题品牌。广泛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林学会、自然保护区协会等合作举办了多期博物夏令营、青少年森林科学营、儿童自然体验营、绿色营、游学营、亲子营、生态自然教育课堂等活动,每年受众人数达3000余人。

 

保护区建设独具特色的访客信息中心,全方位展现了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曲折而富有诗意的发展历程,搭建了公众信息教育平台;创办了保护区中英文网站和《长青》生态文化期刊,及时发布保护区管理成果和最新动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教育;设计制作了主题形象语言《熊猫家园,生命长青》区徽文化衫专用工作服装微信平台音乐炫铃科普宣传片等,丰富了自然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对外宣传教育工作中,保护区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2012年,专题片《熊猫家园 生命长青》荣获第三届梁希科普奖作品类二等奖和“2013年度全省优秀外宣出版物评估活动电子出版物类专题片三等奖;2014年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自然生态保护出版项目的丛书《秦岭长青-野生生命的庇护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10月,由保护区工作人员供稿编写出版了《秦岭自然观察手册》;20162月,在WWF的资助下,保护区出版了《长青自然保护区常见兰科植物》。

 



六、创新举措

1、有效应对人为干扰威胁

创新实施
资源管护动态监控举措。根据保护区人为活动规律与以往工作经验,采用两明一暗布设法在保护区重要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全天记录、真实掌控非法入区动态。从2016年正式运行以来,累计布设监测位点452个,安装红外相机1327台次,收集有效照片150959张,有效视频37509段,监控到人为干扰168次。将传统的严看死守人工巡护转变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重点区域动态监控人为活动的有效管护方式,减少人力、财力消耗的同时有效控制了人为活动,非法入区人数逐年递减,实现了管住、管好的动态化保护模式。

 

2、构建联合保护网络体系

2016年倡导省内毗邻的8个保护区成立了兴隆岭核心种群保护区联盟,组织实施了兴隆岭核心种群联合保护项目,开展专题研讨、考察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带动和提高了秦岭区域大熊猫整体保护能力。

 

3、加大自主科研力度

2014年,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局科研监测管理体系,提高自主科研水平,我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非专项科研、监测成果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申报自主科研课题。逐年对我局工作人员发表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类论文、新物种新分布影像、新动态新行为记录、有创新性的专题工作报告等非专项科研监测成果进行评审,截止目前,共计对146项非专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其中论文类9篇、科研成果报告2篇、图片类:127种鸟类、1种蝶类、7种两栖爬行类),充分发挥了保护区科研平台的作用,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填补了我局自主科研领域的空白,促进了保护科研工作的发展。

 

4、打造保护区特色的本土自然教育活动

通过十年的磨砺与发展,我局成功创建了自己的科普教育活动品牌——《生命长青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制作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形象产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长青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和本土教材,最终形成了独具长青魅力的自然教育科普活动体系:科普场所+科普媒体+生态课堂+自然体验+科普产品,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推广了生态保护理念。

 

陕西长青国家级保护区以全球最佳管理保护地为基准,秉持做细做实、管用有效的管理理念,为实现区域化生态恢复的典范,实现生态资源全面可持续发展,向着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保护管理方向不断努力。(文:孙瑞谦 单国玉 何百锁 崔晓锋/图:任文博 赵纳勋 孙瑞谦 红外相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