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来源:
|
作者: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发布时间: 2021-01-17
|
562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5月,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北热带石灰岩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和白头叶猴、黑叶猴、弄岗穗鹛、望天树、苏铁属植物、山茶科金花茶组植物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总面积为10077.5公顷。是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成员、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自然学校、中国最美喀斯特季雨林、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位于东经106°42′28″—107°04′54″,北纬22°13′56″—22°39′09″,地处我国西南部、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和宁明两县境内,跨逐卜、武德、上龙、响水、上金、驮龙(宁明)、亭亮(宁明)等七个乡镇。由陇呼、弄岗、陇山三片组成,总面积10077.5公顷。
二、弄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弄岗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5月,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北热带石灰岩季节性雨林生态系统和白头叶猴、黑叶猴、弄岗穗鹛、望天树、苏铁属植物、山茶科金花茶组植物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弄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中国桂西南石灰岩植物荟萃中心,是中国热带北缘望天树群落、蚬木群落、肥牛树群落、东京桐群落、大叶风吹楠群落等具有石灰岩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特征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基因库,是我国热带北缘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弄岗保护区目前共记录有维管植物1766。其中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39种、种子植物广西特有种102种、岩溶特有植物278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8种、广西新记录种16种以及植物新类群(新种)18种。陆生脊椎动物共计415种,隶属于4纲27目93科,其中,两栖类28种,占广西两栖动物种数的26.7 %;爬行类65种,占广西爬行类种数的36.7 %;鸟类260种,占广西鸟类种数的36%;兽类60种,占广西兽类种数的36%。保护区面积仅为101平方公里,却保护着19.1%的广西野生维管束植物、35.0%的广西陆栖脊椎动物、9.6%的广西已定名昆虫种类。动物方面,弄岗保护区除了分布有白头叶猴和黑叶猴2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区的灵长类动物外,还分布有熊猴、蜂猴、猕猴、短尾猴4种灵长类动物,是广西灵长类动物种类分布最多的保护区。(我国分布有灵长类动物4科7属23种39亚种)其中白头叶猴是广西的特有种,目前只分布在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宁明、扶绥、江州区这3个县区,整个种群数量不到1000只。弄岗保护区的黑叶猴种群也是广西黑叶猴的最大野生种群。弄岗保护区丰富的资源,是开展森林生态、动物学、植物分类学、地质学等各个学科研究的优良场所。目前是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科研教学基地。通过科研合作,我们在2008年发现了鸟类新种弄岗穗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布的唯一的由我国鸟类学家命名的鸟类新种。
三、科研与监测步入新发展阶段
从2003年起依托本单位技术团队陆续自主组织开展了主要保护对象黑叶猴、白头叶猴、蛤蚧等常规监测;开展了金花茶专项、维管束植物专项、兰科植物专项、大型真菌专项、昆虫物种专项、鸟类专项和两栖爬行动物专项等多项基础监测,基本摸清了保护区的家底,完善了保护区的资源本底数据,为保护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科研监测的数据也成为周边社区、旅游景区、村屯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旅行,开展生态旅游、观鸟等产业的重要保障。
弄岗保护区积极构建科研合作平台。在扎实开展资源监测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开展科研合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建立了“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样地— 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公顷固定监测样地和1个4公顷、4个1公顷的卫星辅助样地。研究方向涵盖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分类等多个学科。
争取并实施了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森林重要物种资源监测技术与示范课题-灵长类物种监测技术与示范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鸟类新种弄岗穗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通过科研监测与科研合作,弄岗保护区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植物物种由1979年建立之初的1454种更新到了1766种,动物物种由137种更新到了415种,鸟类更新至260种。累计发表动植物科研论文、报告74篇,其中8篇发表在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另外66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弄岗保护区科研监测整体水平全区领先。
弄岗保护区管理中心在保护区内以公里网格安装了近百部红外线监测仪,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共收回相片141522份,监测到野生动物有60种,分属于13目27科,通过红外线相机首次拍摄到白头叶猴及林麝、蜂猴等动物活动影像。科研监测体系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四、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社区与宣教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弄岗保护区一直秉承着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理念,努力整合优势资源,践行“两山”理论。特别是2008年弄岗穗鹛发现发布以来,在龙州县委、县政府的带动下,在弄岗保护区的大力扶持下,弄岗周边地区已经构建起了环弄岗生态观鸟产业经济圈,观鸟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社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2019年起,弄岗保护区联合广西生态学学会开创广西科普大讲堂活动,并以龙州县作为主场打造龙州科学大讲堂这一品牌活动,受到了龙州县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截至目前,龙州科学大讲堂活动已经开展23期,直接受众达2600人次。在一系列科普研学活动中,我们把鸟类自然观察、自然观察笔记等列入固定研学课程,积极培养、倡导、开展青少年观鸟实践和自然观察活动。依托弄岗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以及技术团队力量,联合龙州县教育部门,凭借弄岗生态观鸟科普基地,发现弄岗景区以及弄岗周边地区丰富而独特的鸟类资源,大力推广、普及中小学生观鸟活动和自然研学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20年10月,龙州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在全县全面推进研学旅行的专题文件,为广西第一个以政府层面推动研学旅行的先行者!
目前,龙州县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弄岗自然类研学旅行活动已经成为龙州县研学旅行活动的一个标杆,社区与宣教实现了良性的互补,弄岗保护区通过带动社区实现自然资源保护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当地社区探索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为破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弄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