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国际自然保护地网络(IAPA / ISZS

由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组成的国际交流协作平台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来源: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作者: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发布时间: 2021-01-08 | 807 次浏览 | 分享到: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部,地处周至、太白和眉县三县交界之处,是以保护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遗迹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325公顷。保护区建立于1965年9月,是中国最早建立、陕西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秦岭主峰  生物宝库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简介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部,地处周至、太白和眉县三县交界之处,是以保护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遗迹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325公顷。保护区建立于19659月,是中国最早建立、陕西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是中国大陆东半壁最高峰,海拔3771.2米,具有完整的、层次清晰的植被垂直带谱,成为东亚地区山地垂直带划分对比的标准。

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种子植物1783种,蕨类植物110种,苔藓植物325种;有兽类72种,鸟类218种,两栖爬行类36种,鱼类8种,昆虫1991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级保护植物10种,太白山特有种子植物26种;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33种,堪称天然动植物园” “活的教科书

 

保护区海拔3000米以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连接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和西部现代冰川活动的纽带,是研究古气候、古生物、古土壤、古地理的地质博物馆

 

保护区自然风貌保存完整,常年空气良好,负氧离子丰富,空气清新度高,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是世界自然环境本底的样地之一,已成为分析判断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衡量标准。

 

太白山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多样性和古老的人文景观多样性,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是21世纪发展生态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区域之一。区内有集中连片的太白红杉林分布,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保护区1995年被纳入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7年荣获中国森林氧吧” “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先后被陕西省科委、团省委、省教育厅等组织,授予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陕西老干部休养基地、秦岭使者基地等。目前是中国境内20余所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30余所中小学校科研、教学实习以及研学基地。

 

201911月,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挂大熊猫国家公园太白山管理分局牌子,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使国家公园职权。区内有野生大熊猫26只,是目前中国野外大熊猫分布最北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生物多样性

1)多样性动物

太白山地处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的过渡和交汇地带,有脊椎动物52879334种(亚种),其中兽类72572种(亚种),鸟类 1440218种(亚种),两栖类2510种,爬行类3626种,鱼类238种,昆虫221611991种。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林麝、金雕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红腹锦鸡、秦岭细鳞鲑等3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狐、豹猫、小麂、画眉、秦岭蝮、中国林蛙等26种。

 

兽类:太白山保护区兽类区系组成特点是:种类丰富,有兽类72种(亚种),古北界、东洋界动物交汇分布,南坡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北坡以古北界种类为主;垂直分布明显,不同海拔高度优势种类组成不同,在低山区、亚高山区种类最多,高山区种类较少,山顶地区种类稀少;具有季节迁移现象,在不同季节兽类分布显现垂直迁移的现象,许多兽类冬季分布线下移,春夏上移。兽类中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黑熊、豺、青鼬、水獭、斑羚、鬣羚等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鸟类:太白山保护区鸟类区系组成特点是:种类丰富,有鸟类218种,古北界、东洋界种类交汇分布,南坡鸟类种类多余北坡;垂直分布明显,不同海拔高度优势种类组成不同,在低山区、亚高山区种类最为丰富,高山区种类较少,山顶地区种类稀少;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不同季节的鸟类分布,呈现垂直迁移现象,春夏季随着候鸟的到来,鸟类种类最多,冬季种类最少。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血雉、红隼等23种。

 

两栖爬行类:太白山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26种。两栖动物以广布种、东洋界种类为主,古北界种类少见,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爬行动物以东洋界华中区、华中华南区种类为主,古北界与东洋界种类呈现出交汇过渡分布特征。

 

鱼类:太白山保护区内山峦起伏,河流众多,遍布汉江和渭河众多支流。保护区在陕西鱼类分布区划中属于秦岭高山区,因河段短,支流小,因而鱼类类群单一,种类较少,仅有8种,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

 

昆虫:太白山地理位置特殊,气候类型多带,植被丰富,这就给昆虫的生存发育和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昆虫区系具有种类复杂、特有成分较多、资源昆虫丰富、古北东洋界两大区系成分交错重叠、垂直分布带谱明显、地理成分联系广泛等特点,已知区内种多达1991种。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三尾褐凤蝶和中华虎凤蝶。

 

2)多样性植物

太白山保护区地处暖温带之南缘,东临中国东部湿润平原,西接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植物种类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1783种,蕨类植物110种,苔藓植物325种,地衣植物282种,大型真菌94种。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明显高于全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生长着许多具有特殊价值或重要意义的物种,特有现象明显,特有种较多,是许多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

 

珍稀植物:太白山因地理位置处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受地形、气候、土壤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利于植物的生存繁衍,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形成了许多珍稀植物、重点保护植物以及一些古老的孑遗植物等。这些植物既有珍贵性、濒危性,也有一定的科研价值,还有一些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保护区内分布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独叶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太白红杉、紫斑牡丹等10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含兰科植物)80余种。

 

特有植物:太白山植物区系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它具有很多的特有植物。据统计,仅分布于太白山及周边的特有种子植物有26种,如太白金腰、太白飞蓬等。太白红杉为秦岭特有,在太白山集中连片分布。

 

药用植物:素有著名药山之称。有药物资源1992种,其中太白山中草药1478种,国家二类药材24种,全国名贵药材14种。著名的珍稀中草药材有太白贝母、太白米、延龄草、桃儿七、手儿参等。

 

兰科植物:太白山兰科植物生长环境多样,但多以地生兰为主;温带性质明显,且以中高海拔分布为主,一半以上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 ,分布有兰科植物62种。卧龙斑叶兰、筒距兰等20种兰科植物在陕西省仅分布于太白山;太白山虾脊兰、太白杓兰、太白山鸟巢兰等3种为太白山特有兰科植物。

 

、生态保护

早在1956年,原国家林业部将秦岭北坡太白山划为禁伐区,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太白山林区划为禁猎区1965年建立太白山保护区,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区内拥有完备的交通通讯、森林防火、野外巡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等保护管理设施设备,形成了局--卡三级管理体系。

 

智慧太白山科研监测体系建成,信息采集覆盖全区。建设了1个管理局指挥中心、5个保护站分控中心、7个野外视频监控塔、32处野外人为活动视频监控点、12处入区人员容量管理视频监控点、10处大熊猫等主要保护物种监控点、8处生态环境因子监测点,安装野外监控摄像机80多台,环境因子采集传感器94个,保护地综合监管的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基本实现。

 

队伍稳定,机制健全。目前有在职职工72人,其中一线管护人员近50人。制定了完善的巡护监测计划和巡护监测考核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太白山区情的巡护监测体系。各管护站与周边社区建立了社区联防机制,林政执法能力、森林防火能力、宣传教育能力和社区共管能力等方面得到有力的加强,森林资源得到了全面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完整,森林覆盖率达92.6%

 

 、社区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太白山保护区开始实施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在项目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引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经验,结合自身的保护实践,成功的探索出了一套将当地社区结合到保护区管理之中的社区共管先进管理模式,有效的提升了自身的管理能力。保护区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邀请驻地政府参与保护区决策,缓和了周边社群关系。近年来通过举办背工向导、中蜂养殖、蔬菜种植培训班,扶持群众发展中蜂养殖、经济林栽培等绿色产业,聘请村民作为护林员参与保护区巡护工作中,有力的协调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冲突,保护区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社区村组的认同支持,沿山群众的保护观念得以加强,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得以提升,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观念逐步转变,在社区经济发展中,对太白山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少,对保护工作的参与性较为强烈,实现了地方经济与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