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国际自然保护地网络(IAPA / ISZS

由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组成的国际交流协作平台

成果 | (IAPA)国际自然保护地网络

促进自然保护地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编制联盟系列操作指南和组织培训,推进国际跨界区域保护合作,推动社会对自然保护的支持参与,自然保护地立法研究,提供政策建议。
联盟自成立以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1. 促进自然保护地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联盟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大会,暨研讨会和培训会,促进信息分享和互相学习,回顾联盟工作报告和制定联盟下一年工作计划。自2014年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大会,规模都在160-220人之间。根据联盟章程,成员大会原则上偶数年份由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奇数年份由其他成员保护地举办(2015年在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在汗马国家级保护区,未来将有年会在其他国家举行)。

推进联盟成员之间的深度交流合作,已经建立了姊妹保护地的包括: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与美国阿拉斯加避难所、俄罗斯阿林保护区、意大利内布罗蒂地区自然公园、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级保护区、中国梵净山保护区、汗马保护区等分别建立了姊妹保护地协作,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与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汗马国家级保护区分别与俄罗斯卡通斯基、库兹涅茨克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建立姊妹保护地协作协议,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组织联盟成员跨国学习考察。已经组织了去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和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的学习考察。2019-2020计划考察俄罗斯、新西兰和南非。
 
2. 编制联盟系列操作指南和组织培训

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系列操作指南专门为自然保护地管理人员编制,坚持简短、可操作性强、链接全球已有最佳指南,并将在未来实践中不断总结,持续更新。截止2019年9月已经编制了《自然保护地监测规划操作指南》、《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操作指南》、《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指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指南》、《自然保护地生态恢复指南》。有中文、英文和俄文三种语言。每年年会期间都组织保护管理相关培训,已经累计培训1000人次,绝大部分为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代表。

 
3. 推进国际跨界区域保护合作
联盟一直以注重跨国交流与合作,逐步成为国际跨界区域保护合作的重要平台。2019年联盟年会期间举办了国际跨界区域保护合作科研与管理合作研讨会,17位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尼泊尔、印尼等国的专家,分享了各国的跨界合作经验和最佳案例,提出了跨界合作建议。中、俄、蒙、哈四国与会代表、联盟执委等30余人进行了单独的跨界保护合作专题讨论会。讨论了跨界区域野生动物保护、迁徙路线廊道建设、边界围栏问题与改进调整、跨界自然保护地科学规划、水系的保护、社区发展、跨国灾难恢复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合作建议,包括:就跨界区域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形成建议报告,提交给中、俄、蒙、哈有关科研和管理部门参阅;编写跨界研究和保护操作指南,积极组织四国有关专家和管理专家互访,开展科学考察与调研,进一步加强四国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等。
 
4. 推动社会对自然保护的支持参与
只有将自然与人类需求之间建立密切的量化强关联,自然保护才能获得全社会广泛有力的理解与支持,围绕田德欣先生提出的推进全社会参与和支持自然保护的N%理念,2018联盟年会期间,举办了“N%全球保护协作研讨会”,220多与会者发出了“N%全球研究协作倡议”。2019年联盟年会,围绕“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障人类长期生存的核心基础”,全体与会代表讨论通过并发布了《汗马宣言》,呼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目标”确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对维护人类长期生存的核心基础性重要地位,推动形成全社会新的价值观,形成强大的社会参与和支持基础,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管理中面临的保护管理资金不足、生态补偿力度不足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机制。
 
5. 自然保护地立法研究
2019年9月,协办国家公园与自然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主办“自然保护地立法座谈会”,邀请了林草局相关领导、人大政协相关领导和委员,以及生态环境部、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地、国际国内民间机构专家和代表40人参加了座谈会。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为基准,在指导意见描绘的前景状况下,座谈会就6个重点方面(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框架、部委职能划分和协调合作、自然资源产权及使用管理制度、自然保护地分类和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经费和人员保障、自然保护地事权和财务支出责任划分)进行了讨论,结合上午5个自然保护地立法相关主题演讲和座谈会前征集的专家意见,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汇总了相关意见,并向国家林草局、人大和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提交了建议。
 
6. 提供政策建议
为全球、国家政策、一带一路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提供与自然保护地、物种保护等相关的技术服务。相关领域,联盟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未来将继续推进类似工作开展。
联盟从2019年10月启动组织编辑国际整合动物学《Integrative Zoology》杂志[1]专辑——《全球自然保护地体系需要的变革性改变》。专辑文章正在编辑之中,专辑计划将在2020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和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届缔约方大会上呈现。专辑将展望在自然保护地领域需求的“变革性改变”,以便自然保护地体系能够满足全球生态危机解决的需要,适应变化,并支持到国家发展计划。


国际动物学会成功申请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联合研究项目——“一带一路”中蒙俄走廊生态安全评估及对策研究。项目将在3年时间(2020-2022)内,与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相关成员单位开展信息搜集和分析、野外考察以及国际研讨会,完成对中蒙俄走廊关键区域的大型兽类及口蹄疫、鸟类及禽流感、小型兽类及鼠疫的历史信息收集、现状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建立中蒙俄走廊的生态基底信息库,分析“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等因素对其生态环境和生态风险的潜在影响,提出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建立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和规范,提升当地生态监测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服务。





[1] Integrative Zoology《整合动物学》是国际动物学会的官方国际学术期刊,2006年创刊,2019年其SCI影响因子已经达到2.14,排在全球170个动物学类期刊的前12.4%。